2001年3月的《自然》刊登了一篇讨论中国科研现状的文章(Nature, 4101,6824[01, March,2001]),其大意说,最近两年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但为了争取研究经费和项目,科学家们不得不化更多的精力去“说服领导”,而不是按着科学的惯例去“说服同行”。听说这篇文章在国内的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引起了一些骚动。但事过境迁,除了在科研人员还有严肃或不经意的议论外,重要的媒体和主旋律的舆论对此却哑然无声,未见反映。不知是国内的科技记者不够敏感,还是有什么说不出的原因?在提国内倡科教兴国的今天,对《自然》杂志文章的态度,不能不引人深思。
然而,笔者可以冒昧地猜测一下,该文一定是触及了某些人和机构的痛处,正如科学》议论中国学术腐败的文章一样,那些炙手可热的既得利益者,乃至一些所谓的“战略科学家”们,必如坐针毡,心里极不舒服,是可想而知的。他们在国外留学人员中的少数帮闲们,也会觉得丢了中国科学家的脸,于是也群嚣尘上,大肆鼓噪一翻,甚至“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在一些网站上“自发地”组成了“护假武工队”。事实上,如果说《科学》的文章谈及了“核酸骗局”等是“学商勾结”、狼狈为奸的“显性学术腐败”的话,《自然》的文章却不动声色地涉及到“隐性学术腐败”这一更严重的问题。它提醒人们,学术腐败的正在灰色地带快速扩散,正在侵蚀着尚未健全的中国科学的肌体。 因此,在学术的灰色地带打假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方舟子最近的反学术腐败新行动大致属于此列。方少侠虽然有些行动稍有急促,但“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由于舟子少侠立身于利益之外,有童言无忌,直面现实,对国内那些“隐性学术腐败”的缔造者,维护者
乃至他们帮闲们,的确是一种伸张学术正气、不可多得的威慑力量。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常的学术腐败是指严重违反科学规范和科学道德的行为。“显性的学术腐败” 是容易识别的,如李富斌明目张胆的文章剽窃,被新语丝立此存照的那些成果作假,以及薛毅和陈晓宁之流的“吹牛行骗”,只要认真严肃一点,弄清事实是十分容易的。这样的“显性问题”一旦揭出,即使有人要袒护他们,也必不敢贸然从事。因此,虽然“显性的学术腐败”危害不小,但害人之深远比不上“隐性学术腐败”!
什么是“隐性学术腐败”呢?“隐性学术腐败”主要表现之一是不分官学、以官为学,官位与学术地位“与日俱进”。一方面,利用自己官位的便捷,谋取学术头衔,在极为有限的科研资源中,掬取和占有的比同行们多的多;另一方面,又利用“学术地位和名誉”,不断地在新闻媒体中亮相,在官场上“混”, 使其官位不断迁升。这样一些人,通常个人研究的本事不大,但回扬长避短,先官后学。君不见,有人伴随官位从处长、副校长到校长,甚至到部长的一路攀升,学术职称从副教授、到教授、到博导,甚至攀升到院士,轻松走完别人穷其毕身精力才能走完的漫长过程;君不见,有人升官后的一年两年,成果和论文的数量跳跃式地狂飙攀升,名眼的人很容易知道这种“相变”的原因和猫腻。这些官运与“学术地位” 俱进的人,即使没有明显成果作假、文章剽窃等"显性的学术腐败”,对科学发展本身也没有任何贡献。这种权力对学术的介入,只能玷污学术殿堂的价值观,为后人树立了庸俗的榜样。特别是,这种人往往也是学术界的领导,且不说他们有可能疾贤妒能、压制同行,但伴随他们本人成长形成的价值观,就足以给中国的科学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隐性学术腐败”表现之二是不看成果如何,只看项目大小,为追求金钱而学术,绝无优雅的科学态度可言。为了掬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他们可以不守“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规范,通过媒体宣传和鼓噪,不切实际,拼命夸大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误导大众,欺骗不解内情的上级领导。君不见,有人向高层领导亮一亮自己不沾水的“纳米”领带,于是乎就变成了“大中华”的“纳米科学”的首席“老板”吗?有了经费,成了“老板”,项目做大了,“泡沫学术”就油然而生了。这种靠学术追求金钱、金钱回馈“泡沫学术”的现象,是市场经济价值观渗透了它不该渗透的学术领域的结果,是科学研究商业化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术老板”的典型特征。这样的学术带头人,把科学研究当“成了一种生意,不追求科学真理,只要能糊弄人一时就行”(元江语),他们决然不知科学的良心是何物。因此,很难相信在这种急功近利、极其浮躁的功利主义心态下,会产生有意义的科学成果。
“隐性学术腐败”最后还表现在群体性学术腐败和“科学研究的决策的非科学”上。为了自己单位或自己学科的利益,在项目评审、成果评定等“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决策程序中,拉关系,走后门,在集体的名义下,胡吹乱砍,决不脸红、心跳。 他们也不必担惊受怕,出事后自有集体负责。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21世纪学术界的官员们便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钱财。为了显示自己对业务的内行,往往在项目设立上,有的凭感觉,果敢地"盲目决策",专家委员会往往也由凭他的需要而组成,选择那些有利益需求的专家,或“洁身自好,不管闲事”的“好人”学者。于是乎,专家委员会形同虚设,其作用只是证明官员们的英明和“内行”。这种有意或无意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必是惊人的“隐性学术腐败”。
综上简述,“隐性学术腐败”的危害极大。针对“隐性学术腐败”进行打假,刻不容缓整治学术腐败,弘扬科技界的正气是事关中国科技振兴的大事。大胆地披露事实,并认真客观地明辨是非,才能使缺失的科学精神早日复归,才能使中国科学事业有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