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门罗公园 >>纪念童第周
中国近代生物第一人------童第周
2003/11/26 23:42:02  飞捷生物
 

 

童第周

(1902—1978)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毕生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两栖类、文昌鱼和鱼类卵子早期发育规律的研究方面,在他所倡导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理论方面,以及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在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学人才。


  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毕业后,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他出于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1933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于1934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内迁至四川万县。1938年山东大学解散,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生物系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政府的“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童第周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冒险掩护其他人拍摄学生游行的照片,帮助向各地传递登载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学生报道的英文版《民言报》,以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1948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6月他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后该室改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所长。1960年,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该所所长陈桢逝世后,童第周一度任所长)。“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任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陆续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同时,尽力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技十年规划和后来的基础学科长远规划期间,他参与领导有关生物学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工作中他注意团结科学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智慧,为顺利完成规划的编制任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1956年至60年代初,他担任中国、苏联、朝鲜、越南四国渔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他协助主任委员、水产部部长许德珩开展组织活动,为推动四国的水产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发挥了作用。此外,童第周曾当选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童第周在将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应用研究,致力于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到晚年,还十分注意把他在核质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应用于医学和农业实践。

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

  1930—1934年,童第周在比京大学布拉舍(A.Brachet)实验室开始了胚胎学的研究工作。他在棕蛙(Ranafusca)卵子受精面与对称面的关系的研究中,证明了对称面不完全决定于受精面,而决定于卵子内部的两侧对称结构状态。同期,还完成了海鞘早期发育的研究。
  1934年回国后,在青岛继续进行海鞘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究卵质中的成分在受精前的定位。证明了在未受精卵子中已经存在着器官形成物质,而且有了一定的分布,精子的进入对此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观察到内胚层和外胚层似乎有相当的等能性,而且吸附乳头和感觉细胞的形成依赖于外来因素,说明了卵质对个体发育的重要性。这项研究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

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转移到内地,被迫放弃对海洋动物的研究,代之以各地都可以得到的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和金鱼做材料。这个时期他的主要工作是两栖类胚胎的纤毛运动和鱼类卵子中器官形成物质的定位。
  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工作中,以纤毛的运动作为实验对象和极性的指标,着重探讨了胚胎发育的极性或轴性,他和同事曾发现纤毛运动方向的决定时间是在原肠期与神经板初期,并证明外胚层纤毛运动的方向决定于中胚层和内胚层,而且这种感应能力在个体发育中是沿着胚胎的前后轴自头而尾逐渐减弱,形成梯度,清楚地表明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运动的方向。


在童第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课题、实验材料或技术方法有所不同,但他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不同的高水平上发展。他善于从微观现象分析中,概括出宏观结论,并反复验证,强调用综合的、辩证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他曾致力于将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各方面有关的问题和概念,综合贯穿在一起,在理论上作出客观的阐明,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童第周是一位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研究工作和科学思维。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如此,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是分秒必争地读书和写作。几十年来,他经常亲自饲养动物,做实验,看结果,写论文,事必躬亲。

对文昌鱼个体发育的全新认识

  文昌鱼在生物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脊椎动物的祖先,在世界上分布很少。过去国际上的实验工作大都是在意大利进行,以后我国沿海地带也发现有文昌鱼。童第周领导的研究组首先解决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必要的技术,为系统研究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关于文昌鱼胚胎的正常发育,经过著名美国胚胎学家康克林(Conklin)数十年的研究,才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由于文昌鱼的卵子难以获得,并且体积很小,国际上利用实验方法对此进行研究者寥寥无几。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利用精巧的在显微镜下解剖的技术,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能力提出了很重要的修正意见,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这方面研究的主要贡献有:(1)发现文昌鱼卵子在发育过程中的调整能力比海鞘卵子大,但发育的类型基本上与海鞘卵子相似。分裂球在发育过程中的调整能力一方面依靠卵子中预定的器官形成物质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各分裂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正常的发育在二者精密配合的情况下完成,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文昌鱼的卵子发育不是过去学者所认为的嵌合类型,而是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2)在上述基础上,他又探讨了文昌鱼卵子的预定器官形成物质的分布区域,制出了8细胞和32细胞时期器官预定形成物质的分布图谱,为阐明早期胚胎的器官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并进一步指出文昌鱼卵的动物性半球决定个体的极性和器官形成,但这不是孤立的,它也受到来自植物性半球物质的诱导和制约。(3)为了进一步探讨文昌鱼卵子发育的调节能力,又进行了外胚层细胞与内胚层细胞的移植实验,认为外胚层细胞的可塑性比内胚层细胞大,它容易受内胚层细胞影响转化为内胚层细胞。内胚层细胞也能改变性质转化为类似外胚层的细胞,但需要有更适当的条件。说明细胞的定位和细胞质的分化状态对个体发育有明显的作用。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的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即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有改变细胞遗传性表达的能力。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证明,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了解细胞质因子对胚胎发育和个体形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核质关系的开创性研究

  关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童第周晚年最感兴趣的主要工作。实验胚胎学过去的大量工作和他自己的实验分析,使他确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的方向,而是细胞质也能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激发和抑制。在这一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在鱼类中用细胞核移植的手段来进一步探讨核质关系,同时探讨利用核质杂交的方法培育鱼类新品种的可能性。他们证明,在核质杂种鱼中性状的出现不是完全受细胞核控制,细胞质也有它的作用。关键在于核、质间性质的差异程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核在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在生理或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例如,童第周等发现鲤鱼胚胎的细胞核被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内(这是不同属远缘鱼类间的移植)能获得核质杂种鱼,它们的性状有类似于细胞核供体鱼鲤鱼的(如有口须),有中间型的(如侧线鳞片的数目),又有类似于细胞质受体鱼鲫鱼的(如脊椎骨数目)。
  童第周发表的大部分著作是属于基础研究性质的,但他在有关经济动物的养殖、有害动物的防除等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他在晚年,将杂交细胞的研究应用于肿瘤防治、将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应用于鱼类品种改良等方面,这些工作都很有实践价值,有的在他生前已取得了成功,有的在他逝世后,继续由他的合作者们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童第周的青年时代正逢实验胚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前面所介绍的有关工作,是童第周对实验胚胎学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到了晚年,童第周虽然仍致力于用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方法,来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对发育和遗传的影响,但他又预见到如果不利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内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就很难深入地解决这些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童第周决定和牛满江合作就是出于他们对这一原则问题的共同认识。
  童第周和牛满江合作,探讨了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从双尾变成单尾。除形态特征外,还利用同功酶作为标记,来检验这些单尾鱼在遗传上发生的变异,说明注入的信息分子(mRNA)和由此得出的产物分子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继续研究鲤鱼mRNA和DNA诱导的单尾金鱼的遗传规律。当然,由于这项合作研究的历史不久,又涉及发育、遗传等复杂问题,因此对他们用DNA和mRNA分子诱导鱼类遗传变异的生物学功能方面所开创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工作。但这项涉及高等动物的发育及其遗传控制的合作研究,能在70年代中国尚处于“文革”期间便开始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是不容易的。它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热心培养人才的教育家

  童第周一贯热爱教育事业,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1938年春,山东大学解散,师生各奔东西。他是同济大学少数受聘教授之一。当时战况紧张,学校条件十分困难,他与同学同甘共苦,为生物系课程的开设作了很大努力。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是最早回校的教授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他虽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领导任务,但仍坚持在山东大学动物系授课。童第周曾教过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通过他的讲授,学生们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讲课时总是从动态的和进化的角度去讲解,并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的结果予以示范论证,着重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考能力和科学实验方法,这是他教学最成功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点。他为我国的生物科学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还经常推荐许多科学家到学校任课,接受高等学校的老师到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增进科研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童第周于1979年3月初带病到杭州讲学时,因病回京治疗,不幸于1979年3月30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77岁。
  童第周在逝世前几年,体弱多病,但他除了坚持科学研究以外,仍想方设法,从多方面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他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他从50年代开始已注意到对生物学史和生物学重要理论的研究,在晚年写了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方面的重要著作,例如:《简谈生物学上的理论学说及其发展史》(1978上,1979下),便是童第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来分析生物学发展史的一个范例。第二件事是,为了推动我国生物学的发展,积极跟踪生物科学的现代发展趋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和来自美国的牛满江的合作研究;首先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人员,并积极促进在北京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由于他的努力,在中国科学院和美国洛氏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国际朋友的积极支持下,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已于1980年成立。童第周在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10月13日,在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庆祝建所纪念会上,中国学术界的领导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和美国洛氏基金会的负责人等均表达了他们对童第周的深切缅怀。
  童第周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也是中国生物科学研究方面一位优秀的领导者,1989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协等单位主持,在国外友好机构的资助下,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发育生物学讨论会,并出版了《童第周文集》,以纪念童第周逝世10周年。
  (作者:严绍颐)

简历

  1902年5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鄞县。
  1923—1927年 复旦大学毕业。
  1928—1930年 任中央大学助教。
  1930—1934年 比利时比京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4—1937年 任山东大学教授。
  1938—1941年 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
  1941—1943年 任同济大学教授。
  1944—1946年 任复旦大学教授。
  1946—1948年 任山东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
  1949—1955年 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研
  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1955—1976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77—1979年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79年3月30日 在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

  1 Tung T C.Chang C Y,Tung Y Y F.Experiments on the developmental potenoies of blastoderms and fragments of teleostean eggs separated lat- itudinally.Proc Zool Soc,London,1945,115(1—2).
        2 Tung T C.Tung Y Y F,Chang C Y.Studies on the induction of ciliarypolarity in amphibian.Proc Zool Soc,London,1948,118.
  3 Tung T C.Tung Y Y F,WuSC.F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locationof organizing substance in the Carassius egg.Science Record,1951,4(3).
  4 童第周,李嘉泳,叶毓芬.鱼类早期发长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51,1(1):40—51.
  5 Tung T C.Lee C Y,Tung Y Y F.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icted egg of Carassius.Science Record,1951,4(3).
  6 童第周,李嘉泳,叶毓芬.鱼类卵子发育能力的进一步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5,4(2).
  7 童第周.卵子的发育能力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5,4(2):129—145.
  8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经离心作用后,鱼类卵子分割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5,4(3—4).
  9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卵子分裂球的发育能力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8,6:57—87.
  10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卵子32细胞时期分裂球层发育能力的
  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59,6:191—208.
  11 Tung T C,Wu S C,Tung Y Y F.Rotation of the animal blastomeresin amphioxus egg at the 8-cell stage.Science Record New Ser,1960,4(6).
  12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卵子的预定器官形成物质分布区域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60,7:81—92.
  13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胚胎神经诱导现象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60,7:263—270.
  14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卵子外胚层细胞与内胚层细胞调整能力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61,7(3).
  15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等.鱼类细胞核的移植.科学通报,1963,7.
  16 童第周,吴尚懃,叶毓芬.文昌鱼卵子中胚层和外胚层细胞转化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63,8(3—4).
  17 童第周,叶毓芬.细胞核的移植.动物学报,1963,15(1).
  18 童第周,叶毓芬,杜淼.以交换分裂球研究文昌鱼的神经诱导.实验生物学报,1964,9(3).
  19 童第周,叶毓芬,陆德裕等.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实验生物学报,1964,9(3).
  20 童第周.从胚胎发育看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功能.科学通报,1964.
  21 童第周,张崇理,余慕贞.蛙类胚胎胚层的电位.实验生物学报,1965,10(1).
  22 童第周,叶毓芬,史瀛仙等.以移植肿瘤细胞核研究肿瘤免疫的初步报告.科学通报,1973,2.
  23 童第周,叶毓芬,陆德裕等.鱼类不同亚科间的细胞核移植.动物学报,1973,19(3).
  24 童第周,牛满江.核酸诱导金鱼性状的变异.中国科学,1973,4:389—394.
  25 童第周.融合细胞.动物学报,1973,19(1).
  26 童第周,牛满江.由核酸诱导所产生的单尾金鱼的子代.中国科学,1975,(3).
  27 童第周,叶毓芬,史赢仙等.肿瘤杂交细胞的抗癌免疫试验.动物学报,1976,22(4).
  28 童第周,牛满江.鲤鱼卵信使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变异的作用.中国科学,1977,(2).
  29 童第周,牛满江.不同纲间核酸的器官诱导—蝾螈核酸诱导金鱼平衡器.中国科学,1977,XX(1).
  30 Tung T C,Wu S C,Tung Y Y F.Cell differentiation in ascidian studiedby nuclear transplantation.Scientia Sinica,1977,XX(2).
  31 童第周.细胞质对细胞核的活动和遗传性状表现的作用.遗传学报,1978,5(1).
  32 童第周,严绍颐,杜淼等.硬骨鱼类的细胞核移植—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的杂种鱼.中国科学,1980,(4).

 ■ 相关连接
 
 
 
 
 
 
 
 
版权所有 上海飞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原路282号38幢101 邮编:200438 业务部: 021-65586376 技术部: 021-65582983
E-Mail:manager@fastagen.com 全国免费电话: 8008200952 传真: 021-65586376 赛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建